2022年11月18日,2021/2022年中國城市交通規劃年會5個專題論壇和2個綜合論壇同時舉辦。本次年會由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交通規劃學術委員會主辦,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承辦,上海市城鄉建設和交通發展研究院協辦,既是城市交通行業的年度盛會,也恰逢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成立40周年,是“中規智庫”百場系列學術活動的重要組成之一。
專題論壇1:都市圈一體化與區域交通規劃
承辦:深圳市規劃國土發展研究中心
主持人:孫永海 | 深圳市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規劃師
專題論壇1嘉賓合影
孫永海副總規劃師主持會議
我國都市圈已進入提速發展的新階段,對共建共享基礎設施和公共資源提出了更高要求。軌道交通是都市圈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支撐,極大促進了人員、物資、信息、技術等要素的流通。都市圈軌道交通的出行特征、功能定位、網絡布局、運輸組織、機制體制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議題。
本次論壇邀請北京、上海、深圳等三大都市圈的專家,圍繞“都市圈背景下的區域交通規劃”這一主題展開討論。
主要觀點如下:1)關注跨界地區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的協同管控,共建協同發展的設施體系和規劃實施機制;2)構建多層次、多模式協同發展的軌道交通系統是都市圈空間拓展和結構優化的重要抓手,能有效助力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產業、人口、崗位等要素流動;3)以都市圈中心城市為核心的跨界通勤客流較大,應加快構建“城際鐵路+市域快線”復合功能的軌道交通作為都市圈通勤交通系統的主體;4)需深入分析跨界客流出行特征,以創新型服務模式和運輸組織方式提供高質量高標準的客運服務。
專題論壇2:中國智能交通發展的現狀、反思與展望
承辦:東南大學交通學院現代城市交通技術江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
主持人:
陳峻 | 東南大學交通學院院長
任剛 | 現代城市交通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
專題論壇2會場
陳峻院長主持會議
任剛常務副主任主持自由發言
自“九五”期間我國引入智能交通相關概念和技術以來,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智能交通已形成了自己的技術體系,建立了自己的標準,建成了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工程項目,對城市與交通規劃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科技強國和數字中國。智能交通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開路先鋒,已進入快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同時也面臨著各種挑戰。
為此,本次論壇邀請來自城市智能交通領域優勢高校、頭部企業和交通運輸部、公安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屬科研機構的知名專家齊聚一堂,開展主題演講和經驗交流,研討智能交通發展現狀,研判未來發展趨勢,聚焦重點發展方向,共同描繪我國智能交通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美好藍圖,從而更好地服務交通強國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
專題論壇3:碳中和目標下交通低碳發展
承辦: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主持人:
伍速鋒 |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院長助理
葉建紅 | 同濟大學交通工程系副主任
圓桌論壇
伍速鋒院長助理主持會議
葉建紅教授主持會議
低碳交通運輸需要頂層設計?!笆奈濉睍r期及未來一段時期仍然是交通大建設大發展的重要時期,交通運輸領域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面臨嚴峻挑戰。要積極推動交通運輸節能提效,并在運輸裝備、運輸結構、低碳設施、科技創新和能力建設等5個方面做好頂層謀劃,堅持市場化思維,分區域、分階段實施差別化政策。
電動化轉型是低碳交通發展的外在推力。加快和提高交通工具電動化滲透率,以能源結構轉型降低碳排放強度,是低碳交通轉型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道路交通領域,小客車是客運交通碳達峰的關鍵?;谏虾J械陌咐龜祿治霰砻?,2030年客運交通碳達峰要求小客車電動化比例需達到25%~30%。除小客車外,(共享)電動自行車對于縣域城鎮交通低碳化發展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積極作用。
出行服務創新是引導低碳出行的內生動力。以交通結構優化降低客運組織的能耗強度,是低碳交通轉型發展的另一關鍵。而通過出行服務模式創新引導低碳交通出行,是交通結構優化的內生動力。當前綠色出行引導策略制定缺乏定量化模型支撐,現有碳積分模型無法響應MaaS系統引導綠色出行需求。為此,要在量化用戶個體綠色出行貢獻基礎上設計低碳出行激勵策略。針對大城市公共汽車交通長期存在著空、繞等突出問題,推進包含需求響應型靈活公交在內的多形態共享智慧出行系統,是提升公共汽車吸引力的關鍵。要攻克車輛—乘客最優匹配與車輛動態路徑規劃技術,助力公共交通向更低碳、更人性化方向發展。
專題論壇4:中國未來交通發展面臨的挑戰和對策
承辦:上海市城鄉建設和交通發展研究院
主持人:陳必壯 | 上海市城鄉建設和交通發展研究院總工程師
專題論壇4會場
陳必壯總工程師主持會議
趙一新院長作現場點評
面向未來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新要求和新挑戰,探討人文、韌性、包容、生態、法治等交通高質量發展新內涵與實踐路徑。共有6名專家結合研究和實踐進行了交流分享。
邵丹副所長結合新一輪上海交通白皮書編制實踐,分享了立足服務國家戰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秉持區域協同發展視角、順應科技產業變革趨勢以及雙碳治理新要求的編制理念,并探討上海國際大都市交通高質量轉型路徑選擇。
劉瑩總工程師從韌性交通的發展歷程和階段出發,結合冬奧會交通保障案例,研討了韌性交通的核心特征,探討了城市交通面臨的4大戰略級風險,并提出了構建韌性交通體系的思路。
黃偉副總規劃師以西安綜合交通優化提升為例,探討了超大城市存量空間交通治理問題的相關技術探索和創新實踐,面向存量空間做關注民生的“微規劃”,面向社會治理做近期實施的“實規劃”,面向未來發展做創新驅動的“新規劃”。
潘海嘯教授分析了包容性發展理念,探討無障礙交通環境存在的不足及對交通可達性的影響,從出行無障礙和生活無障礙兩個方面提出改善當前交通無障礙環境對提高有需要社會群體的交通可達性的建議。
羅斌副總工程師結合成都公園城市示范區實踐,分析了公園城市模式下的城市交通高質量發展路徑,即以“人”為中心,堅持“綠色、人本、開放、共享、智慧、韌性、文明、法制”的交通高質量發展之路。
楊潔副教授從交通治理數字化轉型的表象與內涵出發,闡釋了交通治理數字化的限度與失度,剖析了“數治”與“法治”的協同與張力,并探析了交通數據可信流通共享、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防護、交通數字產品增值開發等法治保障路徑。
專題論壇5:城市老城區交通研究及實踐
承辦:同濟大學城市交通研究院
主持人:楊曉光 | 同濟大學城市交通研究院,教授
專題論壇5會場
楊曉光教授主持會議
老城區是一座城市起源與發展的重要載體,承載著城市的歷史和記憶,是人們生活與經濟和社會活動的主要空間。如何破解城市不斷增長的交通需求與老城區有限供給資源的矛盾已是世界范圍的重大課題。我國城市有其自身特色和發展歷程,特別是伴隨著城市功能多元化和交通機動化,諸多非機動化時代形成的老城區交通阻塞與通行環境問題日趨嚴重,難以適應高品質、安心交通的需求,已成為抑制老城區活力與可持續發展的要因。
本專題論壇正是在我國全面推進城市修復與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形成的,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供給約束條件下老城區道路交通優化設計理論》(項目編號:52072264)的支持。
論壇特別邀請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江蘇省規劃設計集團、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杭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上海晶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理工大學、同濟大學等交通管理部門、規劃設計院所及高校的專家交流研討供給約束條件下老城區交通發展面臨的交通規劃與城市規劃、交通設計與城市設計、交通安全、交通治理等理論問題、關鍵技術與工程實踐,為大家帶來我國典型城市老城區交通研究的前沿成果及其發展趨勢研判。
綜合論壇1:交通青年學者論壇
承辦:楊東援交通學科教育基金
主持人:李健 | 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副教授
綜合論壇1會場
李健副教授主持會議
本論壇的演講題目來自“交通青年學者論壇演講主題遴選活動”的推選。組織這個活動的目的是鼓勵作者以中文發表學術論文,為中國建設傳播知識。
會上,楊東援教授首先以《城市群中的空間關系與交通規劃決策》為題進行了主旨演講,針對新的制度環境下的交通規劃決策需求,對空間中的關系、空間中的活動和空間中的網絡分析邏輯進行了系統闡述,并提出相應的分析技術和規劃策略。
“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研究方向共有5位學者進行演講。深圳、上海、廣州3個超大城市基于各自多年深耕的城市交通規劃領域實踐經驗,分享了面向精細治理要求的地方性交通規劃標準的探索、虹橋樞紐地區站城融合實踐與思考、廣州市三輪交通發展戰略規劃經驗;另外兩項研究聚焦疫情常態化和老齡化加劇帶來的問題,探討了城市交通系統韌性提升策略、新建大型公立醫院的就醫選擇與公交配置。這些研究分析、創新方法和技術思路對于適應當前我國轉型發展新階段和新要求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交通信息及控制”研究方向3位學者來自高校,圍繞自動駕駛交通安全、高(快)速路運行風險管控、特長隧道運行預警管控3個主題開展研究,通過數據分析解構駕駛行為與危險事件,探索運用技術手段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和實現道路運行實時、精準、智慧管控。
綜合論壇2:年會征文宣講論壇
承辦: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交通規劃學術委員會
主持人:錢林波 | 南京市城市與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綜合論壇2參會嘉賓合影
錢林波總經理主持會議
本論壇共邀請8位年會征文宣講論文作者進行學術交流,重點關注城市交通規劃建設領域三個熱點話題。
一是規劃創新。鄧琪副總規劃師介紹了與城市規劃相協調的深圳市交通規劃編制體系,通過明確國土空間框架下交通要素分類分級,建立新時期深圳交通規劃體系編制內容、編制主體、審批層級及傳導機制,支撐交通與城市發展的協同互促。高嵩主任工程師以武漢市為例,探討面向中觀層面的城市軌道交通沿線區域交通一體化研究方法,總結有效整合周邊交通網絡和交通設施的規劃方法,并提出相關管控手段和協調機制。周嗣恩博士多維度分析了居住區城市道路的使用現狀、問題和特征,從道路公共化、道路用地性質、道路紅線與斷面標準、實施策略與路徑、管理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居住區城市道路規劃的策略建議。
二是綠色低碳。孫亞經理基于對上?!笆奈濉睍r期電動汽車保有量和用電需求的預測,提出電動汽車用電規劃布局,為電動汽車政策制定、充電設施網絡布局、電力保障等工作提供定量支撐。周航助理工程師總結軌道交通與公共汽車的客流演變特征規律,提出杭州市軌道交通與公共汽車協同發展策略與探索實踐。王舸洋助理規劃師指出,交通量、綠化水平以及街道空間形態均對道路的PM2.5濃度有影響,在機動交通限流等交通管制措施基礎上,應重視高密度地區人行道的風環境改善,優化風廊設計以加快污染物擴散。
三是韌性交通。王楠助理工程師介紹了如何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構建社區防御單元,并以防御單元為尺度組織分階段交通優化方案。何凌暉博士以上海市為例,分析定制公交通勤意愿的影響因素并提出優化措施,對疫情常態化管控具有輔助作用,也為定制公交的深化發展探索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