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我國著名建筑學家、建筑教育家,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郭黛姮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12月02日18時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謹以此文悼念并深切緬懷郭黛姮教授!
郭黛姮先生(前排左三)與弟子合影
前一陣子聽說郭黛姮先生偶有微恙,剛想打個電話問候一聲,卻先接到郭先生打過來的電話,聲音略顯疲倦,說她的新作《圓明園的記憶遺產——樣式房圖檔》已經完成初稿,想把電子版發給我,讓我幫著看看,挑挑錯。問起她的身體,簡短回答說這兩天吃了藥,沒事了,無需再問。掛了電話,打開電腦,先生的書稿已經寄到郵箱了。這般干脆利落,正是郭先生一貫的風格。
這本書應該是郭先生主創的第十本學術專著。也許對于一個人文領域的學者來說,十本書不算一個很大的數字,但對于建筑學的研究者而言,絕對是一個令人驚嘆的成績。更何況每一本的分量都很重,而且都是近十幾年出版的,大多完成于先生六十歲之后。
梁思成先生繪諧趣園水彩畫
郭先生是北京人,1954年考入清華大學建筑系,上學時趕上中國建筑界批判“復古主義”,系主任梁思成飽受壓力,久未露面。1956年郭先生和同學一起去頤和園諧趣園游玩,碰到一位面容清瘦、笑容和藹的長者在畫水彩寫生,一談才知道,這人正是住在頤和園療養的系主任梁思成。那時的郭先生當然想不到日后她會成為梁思成先生的助手,終生從事建筑史研究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1962年梁思成先生與郭黛姮先生在趙州橋合影
1960年郭先生畢業的時候,建筑歷史研究仍處于巨大的陰影之中,是建筑學最冷門的領域,她卻被留校并分配到建筑歷史教研室。不久政治氣氛有所緩和,很多科學家受到感召,重新煥發了青春,梁思成先生也決定繼續完成他在抗戰時期就開始動筆的學術巨著《營造法式注釋》,郭先生和另一位年輕教師被委派擔任助手。
《營造法式注釋》封面
此后的幾年中,郭先生得到一代宗師梁思成的言傳身教,獲益終生,奠定了建筑歷史研究的扎實基礎。遺憾的是,由于“四清”、“文革”,研究工作一度停頓,直到20世紀80年代郭先生才重新回到建筑歷史教學和研究崗位,此時梁思成先生已經去世。在幾位助手的努力下,《營造法式注釋》作為遺著終于正式出版,梁先生付出畢生心血的“中國古代建筑史及文物建筑保護研究”于1987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郭先生也是獲獎團隊的一員。
1999年清華建筑史研究所師生合影
(左起前排:呂舟先生,廖慧農老師,郭黛姮先生,魯佳;后排:劉暢,魏青,方曉風,賈珺)
我拜入郭先生門下讀博士時,她已經年過花甲,卻仍然反應敏捷、思路清晰。每次大家一起外出調研時,郭先生見到古建筑便異常興奮,忘記了疲勞,常常第一個登上山峰或爬上屋頂,令同行的所有后輩頗感驚訝,甚至一位愛讀武俠小說的韓國留學生還誤以為郭先生身負上乘武功。
《中國古代建筑史·第三卷·宋遼金西夏建筑》封面
《遠逝的輝煌——圓明園建筑園林研究與保護》封面
郭先生律己甚嚴,對古建筑研究注重實物勘測,言必有據,以梁先生常說的“讀跋千篇,不如得原畫一瞥”為座右銘,繼承了清華傳統的優良學風,同時又絕不保守,對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一向抱有開放的心態。2001年出版的《中國古代建筑史·第三卷·宋遼金西夏建筑》和電子版的《營造法式新注》是她前半生學術生涯的重要總結。之后郭先生把主要的精力轉向清代皇家建筑檔案“樣式房圖”以及圓明園的研究,陸續完成《乾隆御品圓明園》、《遠逝的輝煌——圓明園建筑園林研究與保護》,其他著作如《20世紀東方現代建筑名作》、《東來第一山——保國寺》等也堪稱學術精品。如今她的工作室正從事“數字圓明園”項目,力圖以計算機模擬的方式重現“萬園之園”的風采。
不僅如此,郭先生還擅長文物建筑保護和建筑設計,始終堅持參與工程實踐。她主持維修的杭州六和塔被視作文物建筑保護的樣板范例,而雷峰新塔重建工程更是一次學科前沿的成功探索。此外,她負責的珠海圓明新園設計、登封少林寺擴建、北京恭王府修繕、嵩山歷史建筑群保護規劃等也都各有特色。
郭黛姮先生近照
如今郭先生已經退休多年,不再承擔教學任務,卻依舊忙碌,每天堅持騎車去工作室上班。為了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郭先生頗注重養生,飲食清淡。我們師兄弟中有一位老方是著名的美食家,食量甚豪,每逢師門聚餐,郭先生都會叮囑加一份東坡肘子,然后微笑著看老方飽啖一頓——吃飽了才有力氣繼續做學問啊。
《圓明園的記憶遺產—樣式房圖檔》封面
清華有個口號,叫“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郭先生顯然已經超額完成了任務,而且還要繼續突破下去。也許過不了多久,又會看到先生的第十一本、第十二本專著,令我們這些正值盛年的弟子們既欽佩,又慚愧。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城市規劃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城市規劃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授權事宜請郵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國城市規劃網保留最終解釋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城市規劃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