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孫建平,同濟大學城市風險管理研究院院長
苑輝,同濟大學城市風險管理研究院宣教中心主任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點明了超大城市的發展方向。
今天,超過6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們的城市越來越美好、越來越安全。但是近年來,受世紀疫情和復雜外部環境沖擊等因素影響,城市安全形勢嚴峻復雜,統籌發展和安全面臨很大挑戰。
機遇與挑戰并存,數字化工具在城市治理、城市運行中被運用得越來越深入,融合得越來越好。這些探索從管理需求、治理需求出發,探索城市運行數字化解決路徑,尤其是應用于城市運行安全管理,豐富了數字化治理運用場景,也在為更安全的智慧城市發展打基礎。
中國城市化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城市安全面臨新挑戰
在一個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具有自己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是一個宏大而深遠的時代命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城鎮化為城鄉居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提供了巨大平臺。
人口和其他資源在空間上集聚,就形成城市,城市天然是一個龐大、開放的復雜運行系統,也注定了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城市風險與城市化相伴相生。我國城市化發展的不同階段,城市安全面臨的挑戰也不同。
改革開放初期,“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攤大餅”式粗放擴張積累了很多“城市病”。
最近十年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人為核心的城市化,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城市安全面臨的挑戰也有了很多新特征。
一是城市運行安全管理難度大,傳統安全生產領域管理呈現新特征。城市意味著生產和生活在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上高度融合,“圍墻內”的安全生產,損失會波及“圍墻外”,還會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而且,隨著安全生產管理的日趨成熟,生產安全可控度日漸超出了運行安全的可控度。城市運行安全的管理難度還將繼續凸顯。
二是我們面臨的挑戰更加復雜,百年變局的不確定性,世紀疫情持續,氣候變化,能源結構調整,科技高速發展帶來的挑戰,城市安全面臨的挑戰更復雜,災害的極端性往往超出過往的認知,超乎既有的經驗,超越原有的承載力。
三是人們對于城市安全這一公共產品的期待更高、要求更高,關注度更高。人民城市建設的要求要求不斷提高風險防控能力,將工作重心進一步向事前預防轉型。
城市安全是一個復雜的數治場景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其中就指出:要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c明了信息化支撐的作用。
近10年,我國科技產業全面發展:中國高技術產業研發投入強度從2012年的1.68%,提升到2021年的2.67%;這十年,中國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網絡,2021年網民人數達到10.32億人,連續9年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這些給我們各行各業都帶來巨大變化,也為城市數字化轉型奠定了基礎。
城市的數字化轉型要落實在一個個具體場景中,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生命和利益,事關發展大局和社會穩定,是滿足人們基本需求的公共產品。城市安全是數字化治理的重要場景,也是一個復雜的場景?!皥鼍啊辈粌H包含了一個物理空間,也包含了這個空間里復雜的“人-事-物”交互。一項數字化技術在一個場景中應用得好,就是指技術要能匹配這個復雜的環境。
這不僅是個技術問題,也是個管理問題、治理問題。我們做技術的能反復強調場景,就是一種從需求出發、從現實的復雜性出發的思維方式。
與安全生產管理不同,城市運行安全管理對象廣泛、復雜。我們傳統的很多管理工具是機械化思維下的工具、方法,在“圍墻內”的安全生產領域很實用,但是在城市運行安全這個場景下,確實有一些地方不適應。
例如城市生命線管理燃氣安全,不僅涉及生產端、制造端,還涉及廣大非專業的使用端,不可控因素多,管理難度大。社區治理也是類似,社區和工廠是完全不同的場景。城市運行管理對象的復雜性和工廠里流程化、系統化的組織形態完全不同。這樣的管理對象,不是工廠里經過長期專業訓練的技術工人,而是在市場中自由的、對安全認識千差萬別的主體。
在這樣的場景實現安全目標,必然要進行多方面的探索:體制、機制要創新。當然,科技是一個很重要的抓手,要探索通過技術手段“助推”不同主體參與到治理中來。信息化、數字化是運行管理水平提升的新動能,也是很多治理難題的破局點。
數治善治,擁抱新技術直面新挑戰
數治善治,從城市安全角度看,城市數字化轉型已進入全面發力階段。新技術帶來新思路,對構建更完善的風險預警體系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面對城市運行安全的復雜性,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的直面轉型帶來的新問題,如何在全面轉型中用好新工具。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一是守護城市,始終以人民之需為導向
首先要強調的是,科技創新,始終要以人民之需為導向。
城市,是人的集聚,城市是人的城市。在數字化轉型之下,人民城市還有更豐富的內涵。
在未來城市中,市民不僅是城市數據的貢獻者,同時也是城市治理的參與者、城市服務的開發者、城市創新的驅動者。在重大突發事件中,每一個市民都是參與者,也是守護者。
人民城市,以人為核心,在數字時代,有著更豐富的內涵,值得深思、探索。
二是防范數字風險,要有系統性思維
數字化轉型,以及運用各種數字工具,人們面臨的安全問題不僅是物理世界的一場事故,而是信息世界和物理世界高度融合,城市運行系統的脆弱性有了新的表現形式,其產生的危害可能是系統性的。
一方面數字化轉型中,越來越多的“無人”場景出現,對數據依賴程度越高,一旦出現問題就可能造成系統性癱瘓。而且一旦被攻擊、被劫持或自身運行發生錯亂,難以直接、快速進行糾正。另一方面設備、器材、芯片、軟件等數字化生態鏈復雜度極高,任意一個環節被植入后門或存在高危漏洞,就可能導致整個系統乃至所有相同的設施遭殃。
三要對數字化轉型中的隱蔽風險保持警覺
城市數字化轉型中蘊含的風險,具有極強的隱蔽性,我們要保持警覺。
物理世界質量缺陷、安全隱患的確定相對直觀。信息世界風險的隱蔽性更強,人們很難判斷數字安全的發現機制是不是可靠。未來,這一現象還會愈演愈烈,人工智能運用越來越廣泛,客服機器人、各種智能工廠、各種智能識別技術都在迅速推進。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的可靠性與安全性還很難確定。隨著對無人系統業務需求種類的飛速增長,系統對于人工智能算法的依賴性也日益提高。而作為算法“黑箱”的人工智能無法提供其機理的解釋性,則其結果的正確性與安全性也難以量化,同時,深度學習模型存在泄露的風險。這種“黑箱”內的隱蔽風險,很可能是我們智慧城市安全的重大挑戰。各種隱蔽風險,是智慧城市安全的重大挑戰。對于這些,要保持高度警覺。
四是將數字化工具運用在風險防控的全過程
在城市風險防控的全過程中,要實現“數據化觀”,堅持問題為導向,強化綜合能力,要圍繞城市的典型風險,加強關鍵參數及狀態監測能力。要實現“信息化管”,堅持以需求為導向,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形成長效機制。要實現“智能化防”,堅持以問題為引領,打通數據壁壘,提升預判能力,全面加強“技防”能力。還要堅持“智慧化統”,要緊扣需求,實現風險防控、應急決策、應急指揮的系統管理。
在韌性城市建設中,數字化工具也要更具韌性。要系統分析物理世界的風險,統籌數字世界的工具與物理世界的工具運用??梢詮墓δ艿亩鄻有?、模塊化、冗余度三個角度發力,以多樣性應對未知風險,以模塊化阻隔風險放大,以冗余度提高承災能力。讓更智慧的城市也更具有韌性,從而應對日益多發的不確定性挑戰。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數字化轉型的發展史是一部技術發展史、產業變遷史、治理變革史。
今天我們還處在智慧城市的基礎建設階段,從基礎建設階段開始,就能秉持技術向善理念,更好地服務社會。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城市規劃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城市規劃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授權事宜請郵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國城市規劃網保留最終解釋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城市規劃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