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標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加快完善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體制機制,取得豐碩成果。黨的二十大在深刻把握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城鎮化建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的基礎上,提出系列重大判斷,為推動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提供基本遵循,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
現代化都市圈建設 為城市群轉型升級提供支撐
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明確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構建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的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提高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同時,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相比黨的十九大報告,黨的二十大報告突出強調都市圈和縣城在城鎮空間形態中的作用,突出城市規劃、建設、治理等方面的要求,指出超大特大城市發展的方向。
自國家“十一五”規劃首次提出“將城市群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以來,城市群已重塑城鎮空間格局。但由于發展水平、發展階段、幅員面積有差異,多數城市群仍處于“都市圈”向“城市群”過渡的階段。建設現代化都市圈,推動超大特大城市轉變發展方式,更能彰顯細化空間單元、科學精準實施的新要求,也更能為城市群轉型升級提供支撐。
伴隨著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主體形態的城鎮空間格局加快構建,人口加速流向城市群和都市圈,2021年全國19個城市群常住人口占全國的比重比2010年提高2.23個百分點,凈增人口規模8362萬人,但由于我國人口規模巨大、部分農業轉移人口“離土不離鄉”,縣域常住人口依然較高。2021年,我國共有1866個縣市,常住人口達7.46億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53.01%,縣城及縣級市城區人口占全國城鎮常住人口的近30%,縣城建設已經成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提高縣城、經濟重鎮綜合承載能力,吸引人口從鄉村流向城鎮,提升城鎮化率,不僅具有現實需要,而且將推動廣大中西部地區人口就近城鎮化。
國外典型國家城鎮化的經驗表明,城鎮化率超過60%后,城鎮化將邁向速度持續放緩期、城鎮格局加速分化期、發展機制轉換期,這都對城市發展提出新要求,對超大特大城市防范化解風險,建設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提出更高的要求。當前,全國擁有超大特大城市21座、大城市146座、中等城市94座,強化城市規劃、建設、治理、發展等方面的宏觀指導已非常必要。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提出的新要求,指明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方向。
成渝兩大都市圈 如何攜手打造區域合作新樣板
城市群是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產業和人口向城市群等優勢區域集中是客觀規律。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19個城市群主體形態更加定型,引領帶動作用日益凸顯?;诔鞘腥旱默F狀和潛力,未來全國城市群發展將進入分類推進階段,即優化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等城市群,發展壯大山東半島、粵閩浙沿海、中原、關中平原、北部灣等城市群,培育發展哈長、遼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等城市群。同時,建立健全多層次常態化協調推進機制和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制,提升人口經濟承載能力,加強對周邊地區輻射帶動,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和增長極。
成渝城市群由成都、重慶兩大都市圈及周邊城市共同組成。要按照國家“十四五”規劃的要求,把一體化作為重點,分類暢通“硬聯通”和“軟聯通”,優化城市群產業結構、空間結構、規模結構、功能結構和治理結構,提升城市群競爭力、輻射力和引領力。
主動唱好“雙城記”,加強雙核引領,雙圈互動,在川渝合作機制框架下攜手打造新時代區域合作新樣板。共同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高水平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做強做優中歐班列(成渝)品牌,暢通沿江客貨運通道,構建城市群內“2小時交通圈”。共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實現汽車、電子信息、軌道交通、生物醫藥等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共同推進西部科學城建設,攜手打造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網絡安全產業基地、醫學中心和“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共同構建西部金融中心,推動金融服務平臺相互開放,形成優勢互補的現代金融體系,提升金融市場一體化水平,強化對實體經濟和“一帶一路”建設的金融服務功能。共同塑造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推動實現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聯動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攜手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共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深化萬達開、瀘永江等次區域合作,推動川渝交界地區南北兩翼融合發展。
以成德眉資同城化為抓手 實現全省主干向都市圈擴展
都市圈是城市群內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促進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鎮)同城化發展為導向、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黨的十八大以來,一批跨省域、跨市域的現代化都市圈加快培育,南京、福州、成都等都市圈發展規劃相繼實施,都市圈建設進展顯著。但總體而言,現代化都市圈建設依然處于起步階段,要順應產業升級、人口流動、空間演進趨勢,發揮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健全都市圈協同機制,推動基礎設施向周邊延伸、資源要素向周邊流動、產業功能向周邊疏解、公共服務向周邊覆蓋,更好帶動周邊城市(鎮)發展。
作為全國第三個、中西部第一個國家層面批復的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建設具有表率作用。要瞄準建設便捷高效的通勤圈、梯次配套的產業圈、便利共享的生活圈的目標,以高水平建設成德眉資同城化綜合試驗區為抓手,實現全省主干向都市圈擴展,形成都市圈建設示范效應。著力構建成渝發展主軸和成德眉發展軸,精心打造成德臨港經濟產業帶、成眉高新技術產業帶和成資臨空經濟產業帶,搭建高能級平臺載體,加快彭州—什邡、青白江—廣漢、金堂—中江、蒲江—丹棱、新津—彭山、簡陽—雁江—樂至等交界地帶融合發展。推動實現基礎設施同城同網、互濟共保,構建外聯內暢的交通路網,形成有效覆蓋都市圈的軌道通勤網絡。共同提高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打造高效協同的創新系統和產業生態圈。聯手推進生態環境共保共治,推動實現公共服務共建共享,進一步擴大政務服務事項通辦范圍。創新毗鄰合作、園區共建、飛地經濟等新模式,繼續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的實現路徑,形成聯系更加緊密的發展共同體。
成都都市圈建設 如何推動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
優化城鎮規模結構,推動形成多中心、多層級、組團式發展方式,是構建科學合理城鎮化格局的應有之義。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城鎮規模結構持續優化,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和重要節點城市的輻射功能不斷增強,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龍頭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城市群和都市圈內小城市發展壯大、活力得以提升,協調發展格局初步形成。要在鞏固現有協調發展成果基礎上,繼續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科學確定開發強度,合理控制人口密度;提升大中城市功能品質,優化公共設施布局和功能;增強小城市發展活力,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因地制宜發展小城鎮,優化城鎮布局。
成都都市圈城市間聯系相對緊密,協調發展具有良好基礎。要增強成都輻射帶動作用,發揮德陽、眉山、資陽比較優勢,優化極核引領、軸帶串聯、多點支撐的空間發展格局,在都市圈內率先實現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全面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推動成都中心城區有序疏解一般性制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等功能和設施,擴大優質公共服務資源輻射覆蓋范圍,建設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區新城,推動多中心、郊區化發展。德陽、眉山、資陽立足自身發展基礎和條件,積極承接成都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共享成都發展資源和平臺,推動城市更加宜居宜業、精致精美。分類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推動產業配套設施、市政公用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環境基礎設施提質增效,穩妥有序推進符合條件的縣改市,構建都市圈重要支撐節點。開展中心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集聚、環境風貌、文化傳承、城鎮治理六大提升行動,健全小城鎮市政和公共服務功能,因地制宜加快特色產業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城市規劃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城市規劃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授權事宜請郵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國城市規劃網保留最終解釋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城市規劃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