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強調要優化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五大城市群。五大城市群各自如何定位?發展潛力如何?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群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近日,長江日報“云端會客廳”邀請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尹稚;民盟中央經濟委副主任、研究員馮奎兩位嘉賓做客直播間,就城市群相關話題展開深入分析與研討。
尹 稚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創始人、資深顧問專家
長江中游城市群,是我國第一個有三個核心城市共同支撐的城市群。武漢、南昌、長沙三大省會的協同好不好,三角走廊軸帶的發育好不好,決定了這個城市群將來能夠達到什么樣的水平。
馮 奎
民盟中央經濟委副主任、研究員
城市群之所以充滿活力,是需求拉動與供給推動兩方面的影響所致。需求拉動,就是城市群地區有更多的投資與消費。從供給推動角度來講,主要是人口、土地、資金、信息、技術等因素成為城市群長遠發展的根本動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城市群,作為我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當前已成為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平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對我國19個不同發展階段的城市群提出了具體規劃要求,強調要優化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五大城市群。
五大城市群各自如何定位?發展潛力如何?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群將發揮怎樣的作用?近日,長江日報“云端會客廳”邀請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尹稚;民盟中央經濟委副主任、研究員馮奎兩位嘉賓做客直播間,就城市群相關話題展開深入分析與研討。
19個城市群占國土面積不到1/3 GDP貢獻超八成
長江日報:我國城市群發展到了什么階段?呈現出哪些特征?
尹 稚:目前中國城市群的最大特征是,19個城市群在東中西部均有布局,多種發展階段并存。
中國幅員遼闊,從總體主體功能區角度,把國土分成了三大板塊:一部分用來保障生態安全;一部分用來保障中國人吃飯的安全,牢牢把飯碗端在我們自己手上;還有一部分是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讓城市有足夠的發展空間,聚集更大的社會經濟發展動能,使中國真正建成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從戰略布局上來講,19個城市群是國家城市建設的重點地區和優先發展地區。
為什么當下的城市群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一方面由于自然地理條件的不同,一方面來自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當下的城市群發展格局是一個鉆石結構,以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成渝為外圍的4個支點,而中部崛起的重擔由長江中游城市群來承擔。第二梯隊的城市群,比如山東半島、粵閩浙沿海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等,目前還處在積極培育和推動過程中。還有一些城市群仍處在強化中心城市的時期。
所以,我們國家既有了一批以城市群為抓手,強圈建群的城市群;也有了一批以都市圈為抓手,處在建圈望群之中的城市群;還有以發展中心城市為抓手,強城建圈的城市群。
馮 奎:經過20年的規劃發展,我國的城市群從小到大、從大到強。19個城市群占國土面積不到三分之一,承載全國七成以上人口,貢獻八成以上的GDP。城市群從經濟規模、創新發展等角度豐富和改變了行政區劃版圖的內容,成為中國經濟的“壓艙石”“增長極”和“動力源”。
城市群經濟占比越高越好嗎?隨著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未來無法再繼續追求城市群在國內經濟所占的分量和比重,應當在人均、地均產出,生態環境友好,發展方式等方面,和世界一流城市群比效率、動力和質量。
今天中國發展最好的城市群,和世界一流城市群相比,就可比性較強的建成區來看,人均、地均產出大致只占對方的1/3或1/4。這說明未來中國經濟總量要進一步增大,發展質量要進一步提高,城市群發展的質量效率變革上,需要進一步實現轉型提升。
當前,發達地區的部分城市群,面臨著土地資源有限、生態環境容量等瓶頸約束,不能再像過去那樣無限擴大規模;西部一些欠發達地區規劃的城市群,則面臨著人口流失等問題,這些地方的中心城市、中小城市要進一步強身健體,也面臨著轉型。
長江日報:為什么城市群占地面積不大,卻可以集聚大量人口,創造巨大經濟規模?
馮 奎:城市群之所以充滿活力,是需求拉動與供給推動兩方面的影響所致。需求拉動,就是城市群地區有更多的投資與消費。從供給推動角度來講,主要是人口、土地、資金、信息、技術等因素成為城市群長遠發展的根本動力。在中國的國情下,還因為城市群區域內有更密集的制度改革,這些改革使勞動力、資本、數據信息等要素更加暢快地流動,產生了更大規模的集聚,促進了更高水平的組合創新。需求端與供給端互相強化,它們共同產生的這些效應,在城市群中表現為生產集中的規模效應、經營活動的成本節約效應、技術創新的催化效應等。
尹 稚: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中國的規模優勢給了我們更多的探索路徑的可能性。
從一個現象可以看到,這兩年,路上開新能源車的人越來越多了,其實這些原始技術并不完全發源于中國。更早起步的日本,在近年來卻放緩了這方面的進度,因為過多的投入對其國內市場來說并不明智。一項技術一旦被多種技術鏈切成若干板塊后,它本身的規模就非常小。
中國沒有這樣的問題,中國有龐大的市場規模。只要我們掌握了技術,就可以把東西做成“白菜價”。在質量完全相同時,利潤取決于規模的放大。所以同樣是新能源汽車,中國可以有四五條技術路線,每一個單項技術都有足夠大的市場來支撐。
同樣,我國的19個城市群,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也會起到主引擎和發動機的作用,隨著輻射能力的加強,會從中心城市滲透到周邊的中小城市,乃至滲透到鄉村地區,通過大中小城市的協同發展,城鄉融合發展,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長江日報: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作為城市群的第一梯隊,各自發展的優勢和側重點是什么?
尹 稚:衡量一個城市群的成熟度,往往看城市之間互聯互通的水平。比如,彼此能產生多大的人群、貨物、資本、信息的流通量。
從這個角度來看,目前國內最成熟的城市群是長三角城市群。長三角城市之間的經濟網絡聯系已經遠遠超越了行政區劃的限制,市場化程度非常成熟。
長三角內部之間的物質環境、精神環境的差別是三大城市群中最小的,初步具備了大區域市場一體化的前提,在大中小城市之間具有非常接近的公共服務水平和營商環境,基礎設施軟硬件都比較均衡。
而以珠三角為核心的粵港澳大灣區,有一個最大的特點:“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边@也造就了大灣區是國內開放度最高的城市群,也是雙循環非常好的銜接點。因此,它有更強大的市場創造力、企業創造力,科技成果轉換機制也是最市場化、效率最高的。
京津冀城市群,承擔了政治、科創、國際交往、文化等方面在全國的中心地位,也是代表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國際高地。同時,環京津冀地區是連接中國南北的一個重要經濟支撐點。它的進一步發育成熟,直接決定了東北地區未來的發展。
馮 奎:長三角的一體化和高質量發展,毫無疑問走在全國前列。
在一體化中,長三角的很多都市圈正在積極推進同城化,這是非常有潛力的增長點。比如上海和蘇州就正在推動同城化。蘇州有個城市太倉,與上海嘉定區一河之隔,分屬不同行政區?,F在太倉喊出來一個口號,叫做“上海下一站 下一站上?!?。
我觀察到,有400多家德資企業集聚在太倉。很多上海人,周一到周五在太倉德企工作,周末再回到市內。這種同城化的案例,顯然已經走在了全國前列,已經跳出了省級行政區域。
粵港澳大灣區有非常特殊的制度,如果把“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制度優勢進一步發揮出來,未來不可限量,在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構建更高水平開放格局上將不可替代。近期,內地地方政府在澳門發行離岸人民幣地方債,就很有意義。未來,我們將能觀察到更多這類制度創新的案例。
京津冀正在大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產業布局、要素集聚正以一種新的形式展開。比如,北京提出通過減量形式來推動高質量發展。這里政府協同的力量非常強大,科技實力雄厚,國企數量眾多,如何進一步發揮市場經濟體制和政府的作用,這是京津冀的努力方向。
成渝城市群是我國實現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要支點,綜合戰略地位無可取代
長江日報:
2021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的出臺,標志著成渝有望成為繼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之后的中國城市群“第四極”。如何理解國家這一布局?
尹 稚:
第一,成渝城市群從來都是國家的戰略大后方。在這樣一個戰略縱深腹地上,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對國家的安全與發展非常重要。
黨的二十大報告數次提及要統籌發展和安全,這是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做出的戰略布局。每當談到國家綜合戰略安全時,一個得天獨厚的穩定戰略后方,都會擺到比較優先的議事日程上來,成渝地區恰恰是這樣的。
第二,成渝城市群是中國長期堅持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必然結果。我們正從簡單的沿海開放、沿邊開放,走向陸海聯動的全方位開放。一方面,成渝不僅通過長江經濟帶具有連接海洋的能力,同時,它是亞歐大陸橋建設也包括將來連接中國和東南亞、南亞的陸橋的重要樞紐節點。
這跟成渝地區這些年的努力是分不開的。近15年到20年,成渝地區經濟發展的增長速度、總體規模、人才儲備總量、人口聚集總量,以及對外交往、國際合作上,都有了比較好的提升。
此外,成渝地區地處國家Ⅱ級臺地,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態保育功能,又有良田萬頃,是中國的糧倉之一,有非常好的發展空間和發展前景。因此,進一步推進它的城鎮化進程,可以在國家探索西部地區生態農業和城市發展上實現大平衡上,提供示范案例。
馮 奎:
可以從區域協調發展來看待這個問題。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專門講到要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需要通過國家的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等一系列的戰略布局來具體實現。
成渝,在內陸開放、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地位是無可取代的。
我國三大國家級城市群都在東部地區,若在西部地區也有這樣一個國家級城市群,其意義不是從地區角度來衡量幾個城市的發展,也不是簡單的GDP互相競爭之后得出誰才是第四極,而是一個重大的國家區域協調戰略。
特別是要看到,成渝地區對于未來加強和東盟、歐盟合作,有非常突出的意義。從陸路通道上來講,成渝已經成為中歐陸上貿易的最核心節點,中歐班列有四成的運輸量是從成都和重慶發車。從帶動西部地區發展、對外開放等角度來講,成渝地區的空間潛力是巨大的。它和東部地區三大開放型城市群合起來,對整個國家的開放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長江中游城市群是中國未來鉆石格局中心,關鍵在于三大省會城市的協同發展
長江日報:長江中游城市群未來的發展潛力如何?突破點在哪?
馮 奎:長江中游城市群非常值得關注。在國家提出的優化提升的五大城市群當中,它位置居中、面積最大。經過多年努力,長江中游城市群實際上取得了很大發展。它原先的規劃定位是“新的增長極”,在今年《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中,定位變成“重要增長極”,是長江經濟帶和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支撐,是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城市群。面積最大和三個“重要”,概括了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特征以及定位。
長江中游城市群的面積超過了日本的80%。如此龐大的區域,如何用城市群的規律來實現它的發展,是一個巨大挑戰。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長江中游城市群的交通優勢轉化成城市群優勢。
長江中游城市群在交通上承東啟西、連接南北,但同時也面臨著高端要素被虹吸的挑戰。它的南北有京津冀、中原城市群和粵港澳大灣區,東西有長三角和成渝城市群。如何促進要素集聚,如何使交通對于城市群發展的支撐和引領的作用變成現實,顯然需要做一些工作。長江中游城市群目前“交”還顯不足、“通”正在改進,下一步要使這個城市群真正在規模、體量、質量、要素等方面,膨脹、壯大、提升。
還要做一個突破,就是要做實省會都市圈。
第一,要依托武漢都市圈、長株潭都市圈、環鄱陽湖都市圈,把城市群支撐起來,賦予都市圈最迫切的發展任務,通過做大做強實體經濟來發展都市圈、城市群,進而推動長江中游的發展。
第二,發揮好三大省會的作用。不能簡單認為省會有虹吸作用,也要看到省會在發展階段當中的作用,它在行政上能起到高強度的資源集聚作用,也能更加高效地利用市場機制的作用。
第三,省會城市和周邊中小城市要加強聯通連接,省會不能只顧做“帶頭大哥”,還要和周邊“小兄弟”共同發展。
尹 稚:《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明確,到2025年,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注意“實質性”三個字。
它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是中國未來鉆石型格局的中心,也是中部崛起關鍵的戰略節點。但是,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發展質量仍有待提升。
城市之間的產業重合度較高,仍然是競爭大于合作的狀態。同時,這一地區人口規模大、面積大,但城市化質量并不高,特別是絕大部分基本公共服務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人的城鎮化、人的發展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去做。
此外,武漢作為九省通衢,怎樣把樞紐地位變成在地化的節點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多少人能留在武漢,這是從樞紐轉化成重要發展節點的基本前提。
長江中游城市群,是我國第一個有三個核心城市共同支撐的城市群。武漢、南昌、長沙三大省會的協同好不好,三角走廊軸帶的發育好不好,決定了這個城市群將來能夠達到什么樣的水平。
在這一輪規劃中,第一,強化“三核”,三個省會城市都要同步推進同城化都市圈建設,而且明確要“做實”,真正可落地。
第二,建設“三圈”,一方面要走向都市圈的城鎮化建設,另一方面三大中心城市仍要做大做強。要注意,不能再走傳統的一城獨大、形成大城市病的路,而是要有都市圈的意識,有區域協調的意識,尊重產業分工規律,帶動周邊中小城市共同發展,實現都市圈級別的中心城市做強做大。
長江中游城市群,總的趨勢是大集中、小分散。三大中心城市,仍有比較強的吸引人口聚集的動能,也開始出現了中心城市的社會經濟職能向周邊輻射和帶動的初級層面的跡象。要利用好這一階段,通過同城化都市圈建設,形成三條軸帶式的發展。
長江中游城市群,先把“三核”發展好,再把“三圈”建好,然后把三條帶連起來,那么城市群的基本架構就形成了。
從突破點來講,有兩點特別重要。一是要解決當下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相對短板,更好地“留人”。第二,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全國統一大市場,一定是從城市群級別的區域性統一市場建起的,人的待遇、工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等保持一致,才能實現人的自由流動,由此帶來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打破省級行政界限和行政籬笆,建起高標準的統一市場體系,從中心城市到二三級城市間的互利互惠分工體系才會出現。
長江日報:武漢都市圈可以如何作為?
馮 奎:武漢要發揮好武漢都市圈建設上,公共事務方面“第一責任人”的角色。例如在公共衛生體系、生態環境治理方面,武漢對于整個都市圈區域的公共衛生體系的布局和建設,有自身的優勢地位,能夠承擔的更大作用。
進一步講,都市圈當中的核心城市,要做實治理角色。未來要推進都市圈發展、城市群發展,應該相應賦予核心大城市更多的職權,讓它們成為城市群的治理主體,承擔更多的責任。
尹 稚:一個城市群,群主的地位、價值取向、實際作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群主,容易導致一盤散沙,或者形成內部惡性競爭。
群主是通過什么實現引領效應的?第一,在區域協同發展的時代,群主要關注公共事務,能帶來互利共贏的事情。第二,群主要能帶動大家一起發展。如果武漢把這兩點把握好了,自然而然就可以在市場環境下,培育大家對它的地位的尊重和共識
掃碼看直播回放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城市規劃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城市規劃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授權事宜請郵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國城市規劃網保留最終解釋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城市規劃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