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中國制造業有31個大類、179個中類和609個小類,放眼全球,產業門類最齊全,產業體系最完整。把自己的產業體系、產業鏈進一步建全、建強,提高自身的配套能力非常重要。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邁上新征程,新型城鎮化如何助力高質量發展?區域重大戰略與新型城鎮化戰略如何協調?近日,本刊記者就相關問題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憲。
陳憲
區域重大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相結合
《瞭望東方周刊》:如何認識區域重大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關系?
陳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發展的空間演化表現出兩種基本形態:集聚發展和集群發展。這和其他大國的城市發展空間樣態是一致的,也符合區域經濟和城市經濟理論揭示的空間發展規律。比如,特區、沿海開放城市、計劃單列市、國家級新區,都是推進單個城市集聚發展,做大規模,集聚發展首先出現在東南部地區。
近年來,我國出現了城市集群發展模式。城市集群發展的邏輯是,從大城市到中心城市,再到都市圈和城市群。大城市和中心城市是城市集群發展的起點,都市圈是城市集群發展的落地形態,城市群是城市集群發展的平臺,也可以說是完成形態。中國的省域行政區經濟正在向以中心城市為龍頭的城市群、都市圈經濟轉變,都市圈和城市群已經成為中國新的區域增長極。
區域重大戰略可以從城市群的角度來理解,這也是非常適應國際競爭形勢的一個趨勢。在國際上,經濟競爭的基本單元已經不再是單個城市,行政區劃的功能在弱化。我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已經提出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
因此,行政區和經濟區要適度分離,以城市群、都市圈為單位作為一個經濟區,更加符合經濟規律。統一大市場肯定是跨行政區的,只有做到在一個經濟區域上統一市場,才能走向全國的統一大市場。
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將縣城分為四種發展類型??h城是中國最典型的城鎮,上接大城市下接鄉村。那些城鎮化水平不太高的縣城,是發展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重點。目前,中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4.7%,即使到80%穩定下來,還有兩三億人會生活在農村。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既推動城市群都市圈發展,又重視以縣城為代表的城鎮發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國情。
從這個意義上講,把區域重大戰略里面講的城市群發展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結合起來,是中國國情的要求,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供給創造需求更加重要
《瞭望東方周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擴大內需戰略的關系是什么?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何要將二者結合起來?
陳憲: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二者先后是在不同背景下提出來的。將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是把經濟學里最基本的主線需求和供給放在同一個框架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產能過剩、房地產杠桿過高等問題凸顯,問題集中在供給一側,供應過剩就會制約后面的經濟循環。因此,在2015年,中央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取得了很好效果。
近兩年,新冠疫情的沖擊與當年金融危機一樣,屬于誘發因素。中國經濟曾長期存在著投資占比過高、消費不足的問題。整個經濟主要靠投資和出口拉動,消費占整個GDP的比重始終低于國際平均水平。
基于這樣的背景,黨中央提出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放在高質量發展主題下,表述就更加完整了。
市場經濟跟著訂單走,訂單即需求,但訂單有滯后性。市場上總會產生很多新需求是預先訂單不知道的,因此企業要想辦法去創新產品和服務以滿足這部分新需求。
從需求端看,隨著收入水平提高,會形成潛在需求,這時候就需要供給方生產出新產品、新服務投放到市場上,消費者就會買單。未來需求導向和供給創造需求,具有同等的重要性,甚至在新發展格局背景下,供給創造需求顯得更加重要。
與全球產業鏈深度整合
《瞭望東方周刊》:目前,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現狀如何?未來如何進一步提升韌性和安全水平?
陳憲:當前,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受到很多因素的沖擊,造成的影響和破壞不可低估。全球化使得產業間的聯系更加廣泛和深刻,沖擊凸顯了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重要性。
一個國家的產業發展水平和自身產業體系完整性相關。某一特定類型的產業鏈條比較完整,就不容易出現某一個環節受影響導致整個產品做不出來的情況。
提升韌性和安全水平,就是要在對產業鏈供應鏈有著更加深刻認識的基礎上,一個國家把產業體系、產業鏈建設得更加全面,更加強大。
中國制造業有31個大類、179個中類和609個小類,放眼全球,產業門類最齊全,產業體系最完整。下一步,把自己的產業體系、產業鏈進一步建全、建強,提高自身的配套能力非常重要。
未來,中國將會成為全球產業和經濟發展的引領者,中國也將以自身完善的產業體系和產業鏈與區域、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相互整合。
科技型企業要注重應用型基礎研究
《瞭望東方周刊》:怎樣理解現代化產業體系?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當下主要應在哪些方面發力?
陳憲:“現代化產業體系”比“現代產業體系”多加了一個“化”字,范圍更大,更有深度。對此可從兩方面來解讀:范圍更大,即要把更多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現代產業;要用更大的力度推動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也就是創新驅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就是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尤其是科技型企業。
基礎研究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純科學的理論研究,主要是大學和研究所在做;另一部分是應用基礎研究,企業做的占比很大。
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制造業,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大企業要更多去做應用型基礎研究。只有這樣,企業整個研究開發鏈才會很完整。到了開發研究的階段,針對產品、服務的某一個創新點就能很快實現量產。企業將自主形成從基礎研究到應用(開發性)研究,再到成果量產的研發鏈和產品鏈。
中國要成為制造業強國、創新型國家,就需要產生更多的科技型大企業。
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一個核心點就在于讓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使這種企業加大應用基礎研究的投入,打造自身的科技創新生態。只有這樣,產業體系才能不斷實現現代化。
把發展經濟的重點放在實體經濟,要繼續高度重視經濟脫虛向實的問題,對經濟的脫實向虛進行矯正。實體經濟是物質財富的創造部門,不能等同于制造業,但制造業是其中的大頭。
當前,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制造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當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既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基礎,同時對其他的經濟部門也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其他非實體經濟的產業,比如金融業,要為發展實體經濟服務。
新型工業化道路即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城市規劃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城市規劃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授權事宜請郵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國城市規劃網保留最終解釋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城市規劃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