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本文為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楊保軍在北京“名城保護·大家談”活動中的致辭。
楊保軍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
北京市名城保護的各位同仁:
大家好!很榮幸受邀參加“名城保護·大家談”活動,一起交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相關經驗。2021年8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我部隨即在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向社會各界介紹了《意見》的有關情況,各項貫徹落實工作迅速展開。我部也組織編制了《全國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規劃綱要》,不少省市都在根據《意見》制定本地的落實舉措,各項貫徹落實工作都在穩步推進。今天,在這里舉辦“名城保護·大家談”活動,可以說是北京市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文件精神的又一重要舉措,對于凝聚全社會名城保護共識具有重要意義。下面我談幾點認識:
一是回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設立40周年歷程,進一步明確名城保護的初心使命。根據北京大學侯仁之、建設部鄭孝夑和故宮博物院單士元三位先生聯名提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被正式提出。1982年,國務院批準了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截至目前,國務院已公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41座。歷史文化名城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光榮革命傳統,是全國人民極其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保護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對于繼承悠久的文化遺產,發揚光榮的革命傳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擴大我國的國際影響,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好、規劃好、建設好,是新時代城市發展、建設、管理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是作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的名城保護工作要在全國起到示范帶動作用。作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四十年來北京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持續走在全國前列。2010年率先正式成立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實現名城保護管理體制和方式方法的轉變與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國內外就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有關工作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批示,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2017年至2020年,城市總體規劃、副中心控規、核心區控規報經中央批復,首都規劃建設的“四梁八柱”基本確立,首都規劃體系得到歷史性深化和完善,黨中央、國務院在對首都重要規劃的批復中,都對北京名城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2021年,結合北京實際,在首都規劃體系基礎上,又相繼出臺了《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北京十四五時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發展規劃》,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名城保護工作基本框架和工作重點任務清單。
三是深化細化相關細則,扎實推進名城保護目標任務落地實施,生動講述名城保護的北京故事。作為全國第一批歷史建筑保護利用試點城市,北京陸續開展了“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筑確定”相關工作,并取得較好成效。截至去年年底,北京市已劃定了四批次共49片歷史文化街區,公布了三批次共1056棟(座)歷史建筑,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并研究建立了歷史建筑保護利用的政策措施,積極引導一批歷史建筑活化利用的優秀案例,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提供了范例和樣板。
據了解,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歷史建筑掛牌工作規程(試行)》。由于北京市歷史建筑產權單位較為復雜,在市委市政府統籌指導下,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做了大量的溝通與協調工作,目前已開展了民族文化宮、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建筑大學、北京第二熱電廠、同興和木器店舊址等歷史建筑掛牌工作,引導產權單位積極配合,起到了很好示范作用。
四是踐行名城保護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基本理念,做好社會宣傳和引導,啟發公眾保護熱情。北京在名城保護社會宣傳方面也位于全國前列,一脈傳“城”——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座談會、“2021年度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十大看點”評選活動、《認識身邊的歷史建筑》公眾科普讀物都在社會上引起了一定的反響,此次“名城保護大家談”活動邀請相關專家從不同領域闡釋北京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蘊含的突出價值,邀請南京、福州代表交流名城保護經驗,還邀請了青年學者和責任規劃師交流經驗,進一步推動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名城保護的良好氛圍。
進入新時代,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內涵更豐富,對象更全面,對保護傳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做好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下一步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準確把握保護傳承體系的基本內涵,堅持重點領域突破創新,發揮首都示范引領作用,履職擔當、積極作為,以優異成績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見效!
最后,預祝此次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城市規劃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城市規劃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授權事宜請郵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國城市規劃網保留最終解釋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城市規劃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