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會員單位案例 發布時間:2022-10-20 16:59
所在地區:
其他
編制單位:
清華大學、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國文琰文物保護發展有限公司
編制人員:
武廷海、楊保軍、王學榮、葉亞樂、張能、郭璐、孫詩萌、張廣漢、黃鶴、袁琳、徐斌、張治強、鞠德東、張暉、王軍
項目規模:
委托單位:
獲獎信息: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科技進步獎是為獎勵在規劃領域中應用推廣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完成重大科學技術工程、計劃、項目等方面,做出了創造性貢獻并取得重大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的個人或組織而設立的獎項。2020年度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科技進步獎授獎項目共35項,其中一等獎5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20項。
由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歷史與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學術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城市規劃系主任武廷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楊保軍,北京國文琰文物保護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研究員王學榮等共同完成的《中國傳統人居規劃理論建構》項目榮獲一等獎。
項目介紹
人居環境是人類文明的綜合體現與智慧結晶,規劃建設水平是時代政治經濟文化之標志和象征,中國城鄉人居規劃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長期以來,璀璨的中國城市與區域規劃歷史缺乏從中華文明高度的系統總結,豐富的中國人居規劃理論缺乏契合中華文明特色的提煉與建構,寶貴的傳統人居規劃智慧尚未得到應有的傳承與發揚。自2005年以來,《中國傳統人居規劃理論建》項目組致力于發現和傳承中國人居規畫傳統,堅持自主創新,依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中國科協項目等,系統地總結歷史、建構理論、創新技術。主要取得了以下創新成果:
1 總結歷史 夯實學科根基
從中華文明高度系統梳理中國城市規劃史,揭示中國城市規劃“為治” 的本質屬性,從“城市-國家”關系總結中國城市規劃的六個階段與三個傳統。以現代化視野梳理中國近現代區域規劃歷程,總結中國與世界、計劃與市場關系影響下中國區域規劃形式和特征,首次提出區域規劃作為空間治理手段的本質屬性??偨Y中國古代城鄉規劃知識框架,構建以中華文明和古今文化為根基的城鄉規劃學知識體系。成果支撐中國科協《中國城鄉規劃學學科史》之古代部分、《城鄉規劃學科技術路線圖》之文化部分、《城鄉規劃學名詞》;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人居環境科學卷人居總論分支。
2 建構理論 揭示規畫傳統
原創性發現中國古代規畫概念,“三證合一”開展覆蓋都城、府縣城市、典型區域的系列實證。歸納提出了中國古代“六法三術”的規畫方法與技術體系,六法即仰觀俯察、相土嘗水、辨方正位、計里畫方、置陳布勢、因勢利導;三術即畫圓正方術、相地擇址術、都城象天術。系統揭示了“匠人營國-體國經野-城邑天下”多尺度中國人居規畫實踐模式。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4項、青年3項資助。
3 創新技術 示范當代實踐
成功開展基于傳統規畫智慧的現代城鄉規劃技術方法創新與應用示范,服務國家重大工程,引領和支撐城鄉美好人居建設與高質量發展。開展傳承山水城規畫智慧的城市規劃設計、基于規畫復原的文化遺產價值發掘與保護、基于文化格局與空間協同的區域人居環境建設等技術方法創新與應用示范,有力支撐了雄安新區規劃工作營、黃帝陵國家文化公園規劃、全國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利用規劃綱要研究等。
項目出版規劃教材2本,著作20部,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9項,顯著促進了中國城鄉規劃理論水平提升與行業科技進步。項目技術成功應用于多尺度規劃設計,既服務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又支撐地方特色空間發展,具有較強的示范作用和推廣應用價值。